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高雄市O O國小學生參與「自治市長競選」滿意度調查 ─以高年級學生觀點切入



壹、摘要
    本研究以高雄市O O國小100學年度學生自治市長選舉活動高年級具投票權學生為調查對象,希望以投票人的觀點,找出高年級學生對市長的滿意度以及市長可以改變的方向。
    研究結果發現現政見的好壞,是候選人能否贏得目光的重要因素;但是宣傳的手法,必須依照年級的高低,採用不同的選舉策略,如三年級需要勤加拜票,而四年級則想看到候選人不一樣的宣傳影片。學生都希望能跟候選人親自接觸,但他們覺得如果有小禮物會增加他們投票給該候選人的意願。而政見方向來說,學生還是希望候選人能夠幫他們爭取更多出來教室外面活動的機會。但是面對人情壓力時,還是會造成中年級學生失去選賢與能的判斷能力,因為對他們來說,人緣好壞比課業表現更能決定一個領導人的價值。

貳、研究動機
    一年一度的小市長選舉,一直是學校下學期的學校重點活動。五年級參選的學生為個人榮譽而戰,同班的競選團隊則為班級榮譽而戰!但是投票後高年級學生在小市長上任後對他的評價,則是一種法治教育學習的歷程。
    我們希望藉由觀察小市長選舉的過程,希望能發現中年級學生喜歡的候選人競選方式,並希望能藉此預測選舉結果。

參、研究問題或目的
  一、研究目的
    在小市長選舉的活動過程中,中年級學生對小市長候選人的相關看法,是決定票投給哪為候選人的關鍵。因此,我們希望藉由觀察與訪問的方式,找出中年級學生在參與選舉活動過程當中較為關注的部份,以建議未來的小市長候選人在投入選戰前能擬定出最適當、有效的選舉策略,達到事半功倍的選戰效果。
  二、研究問題
    1. 學生理想中的小市長需具備哪些特色?
    2. 小市長競選活動的決勝關鍵因素為何?
    3. 未來小市長候選人的選舉策略應著重的重點為何?
    4. 能否從學生的評選條件對小市長選舉投票結果做出預測?

肆、研究設備器材
    運用一般統計軟體(EXCEL)以及研究統計軟體(SPSS),協助數據資料的統整與分析。

伍、研究過程或方式
    本研究所欲探討之主題為參加高雄市O O國小「學生自治市長票選」活動之中年級學生,針對五年級小市長候選人在「外在條件」、「宣傳方式」、「政見內容」上的意見,以推估並建議未來自治市長參選者可供應用的選舉策略與相關競選方式。
   
本研究採隨機抽樣方式,運用學生自編的問卷,邀請中年級各班每班10位同學協助問卷調查工作,並在投票前完成填寫/回收/統計工作,更隨機訪問三、四年級學生各10位,了解他們對本次選舉的看法,以達到預測選情的功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100學年度就讀高雄市四維國小中年級(三、四年級)學生為抽樣對象,針對27班(含體育班)學生做每班10位的隨機抽樣調查。預計發出之問卷數量共270份,而實際回收份數3年級回收124份,4年級則回收136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題為參與100學年度O O國小自治市長選舉活動之中年級學生(選民),對理想候選人與競選活動的看法,並藉此預測本校自治市長當選者為何。本研究對象為「高雄市O O國小自治市長選舉選舉人」,屬於特定之群體,需要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主要採用量化方式做資料分析,運用師生共同編纂的自編式問卷,針對具投票資格的中年級學生以抽樣方式邀請每班各10位同學填寫。更務求在投票前夕將問卷全數回收,即時統計,以統計結果產生預測選舉結果的預測效果。未發給五年級學生的原因在於五年級各班有自己的候選人與競選團隊,一般而言除非意外,否則五年級學生並不會選擇非自己班級以外的候選人;如此一來,針對五年級做研究相較之下毫無意義,因此僅針對中年級學生做研究,目的在此。

  三、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依其特徵簡要說明如下:
1. 擬定研究題目:依研究者有興趣研究之方向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確認。
2. 文獻蒐集探討:找尋中、西相關文獻分析歸納以加強研究方向的確認。
3. 擬定研究計畫:根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找尋適當的研究方法以及排定研究進度。
4. 問卷編擬:根據研究目的,針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編製動作。
5. 問卷發放:請求中年級各班教師協助,以隨機抽樣方式發放問卷供學生填寫。
6. 問卷資料整理與分將問卷資料回收並運用統計相關軟體予以整理、分析。
7. 歸納結果並撰寫論文初稿將歸納出之問卷資料置於論文章節中探討。
8. 提出結論及建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經討論後提出相關建提供學校相關人士
  
作為未來參與自治市長選舉活動之參考。
9. 修正並撰寫研究報告:經過老師指正後,完成本研究之修正與撰寫。
陸、研究結果及討論
    根據研究目的,將研究結果分為六部分探討。第一部分為競選活動的參與程度、第二部分為候選人的個人特色;第三部分為候選人的選舉策略、第四部分為候選人的政見;第五部分為選舉活動的爭議以及第六部分的理想候選人對照與預測。

  一、中年級學生競選活動的參與程度


    
以中年級有效問卷合計254份資料統計來看(詳見圖1),選擇「非常喜歡」以及「喜歡」的比例各高達93%87%,明顯看出中年級學生是熱衷於參與自治市長選舉活動的。
                                        圖一 選舉活動的歡迎度
    至於為何中年級如此熱衷於自治市長選舉的活動,我們推論因為:
1.   學校大力的推展本活動,又配合相關的校內媒體(如學校電視台、海報張貼、廣播活動)宣傳,使得學生們都知道有這項活動,而提高參與的興趣。
2.   學校老師的民主法治教育成功,致使學生願意投入參與選舉相關的活動之中。
3.   有自己認識的哥哥、姊姊在各班的選舉團隊中(甚至是候選人本身),感覺親切而增加參與的動力。
總結以上推論,該校中年級學生參與選舉的投票率,應該可達九成以上。

  二、中年級學生對候選人個人特色的喜好程度
    中年級學生對候選人個人特色之偏好,以有效問卷合計254份資料統計來看(詳見表一至三),過半的學生會選擇以政見的好壞,來判斷該把票投給哪位候選人(無論是三/四年級的男/女生皆同)。
表一 印象深刻的候選人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年級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外表
5
7.8

外表
6
9.8


口才
15
23.4



口才
8
13.1


政見
33
51.6



政見
30
49.2


文宣
5
7.8



文宣
7
11.5
外表
11
17.7

外表
3
4.2


口才
13
21.0



口才
12
16.9


政見
29
46.8



政見
39
54.9


文宣
2
3.2



文宣
6
8.5
從表一─印象深刻的候選人選項中發現,雖然好的口才確實能讓人產生印象,但是真正能深植人心的競選方式還是在政見上著手為佳!推論因為中年級學生基本上對這些學長姊本身比較不熟悉,主要只能從政見「好壞」決定投票給誰的關鍵因素;所以可以認定只要有好的、吸引人的政見,是能夠吸引選民的目光的!
    我們再以表二與表三為例,對中年級學生而言,決定選票流向的因素還是取決於政見,學長姊的「外貌」、「口才」對男學生還有些許的影響力,但對女生而言,「政見」的吸引人程度才是他們投票的主要考量!

表二 候選人的首要條件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年級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外表
5
7.8

外表
3
4.9


口才
20
31.2



口才
12
19.7


政見
29
45.3



政見
29
47.5


文宣
6
9.4



文宣
6
9.8
外表
2
3.2

外表
1
1.4


口才
15
24.2



口才
8
11.3


政見
33
53.2



政見
50
70.4


文宣
4
6.5



文宣
4
5.6

表三 候選人的重要特色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年級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外表
4
6.2

外表
0
0


口才
23
35.9



口才
12
19.7


政見
28
43.8



政見
30
49.2


文宣
6
9.4



文宣
8
13.1
外表
4
6.5

外表
1
1.4


口才
12
19.4



口才
9
12.7


政見
27
43.5



政見
41
57.7


文宣
11
17.7



文宣
11
15.5

總體而言,我們擔心的「表面校度」問題,在這次的選戰中並沒有出現重大的影響;無論是選舉人的外表與精美的文宣,都比不過好的政見!這是令人欣慰的訊息,表示學生的觀念正確,不會因為某些不理性的因素而浪費自己的選票。

  三、中年級學生對候選人選舉策略的評價
    心理學家布朗認為:宣傳的目的是為了說服,而說服的目標在於符合說服者的最佳利益。因此,怎樣的宣傳方式可以引起選民注意、在選民心中留下印象,甚至拉攏到選民,是除了政見的好壞外更為重要的選舉活動重點。從圖二中可以發現,「掃街拜票」活動最為三年級選民所認同,而四年級學生則傾向電視媒體宣傳。


圖二 學生喜歡的宣傳方式

研究者推論,三年級學生首次有機會參與選舉活動,能夠真實接觸到候選人會讓他們對這項活動產生實際的參與感,所以會對候選人沿街(教室走廊)拜票的動作產生深刻的印象。但是四年級已經有過一次選舉參與的經驗之後,會比較想看到新的候選人選舉宣傳方式,可能再過一年他們自己也要投入選戰吧。
    但從候選人競選手法來做對照(見表四),發現無論三、四年級學生,多數還是認為候選人的親自拜票,是最有效的宣傳方式。

表四 候選人個人行為對中年級學生投票意願影響統計表
年級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年級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握手
31
48.4

握手
22
36.1


跑腿
7
10.9



跑腿
6
9.8


禮物
18
28.1



禮物
21
34.4


掃地
2
3.1



掃地
4
6.6
握手
17
27.4

握手
30
42.3


跑腿
5
8.1



跑腿
3
4.2


禮物
23
37.1



禮物
20
28.2


掃地
8
12.9



掃地
4
5.6

    但是在表四中我們也發現一個較為令人擔心的地方,就是中年級學生尚未體認「賄選」行為的嚴重性!接近三成的學生會以「有沒有收到小禮物」為選擇候選人的參考指標,甚至於三年級的女生認同「賄選」的比例更高於其他年級,這是值得該校在推廣民主法治教育上應該考慮加強的地方。畢竟「小時偷採瓠,長大偷牽牛」,我們都希望台灣未來的主人翁,能夠在他們有投票的義務時,讓台灣的選舉文化有所改進才是。

  四、候選人政見的吸引度
    候選人的政見千奇百怪,而且真正能實現、落實的實在不多;但是只要方向正確,能夠給選民一個「夢想」,基本上就是成功的政見。經過問卷統計發現:中年級學生多數希望候選人當選之後,能夠督促學校多舉辦些活動,反而一些實際能夠讓學生生活得到改善的政見,不見得受人親籟。我們推測,或許中年級學生畢竟在學校「生活」的時間還不夠久,以及他們目前的課業壓力還沒有很大,所以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活動來取代枯坐教室的無聊感。但是實際上真的要能夠辦更多的活動,還是需要相關的建設(空間)以及制度上的改變才能夠達到,否則這一切都只是空談。我們只能說中年級的弟弟、妹妹真是好傻好天真呀!


表五 自治市長政見走向的關心程度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年級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活動
35
54.7

活動
26
42.6


飲食
8
12.5



飲食
10
16.4


建設
4
6.2



建設
5
8.2


制度
6
9.4



制度
4
6.6
活動
24
38.7

活動
24
33.8


飲食
8
12.9



飲食
13
18.3


建設
6
9.7



建設
11
15.5


制度
7
11.3



制度
8
11.3
 
  五、選舉活動的爭議問題
    每年只要是選舉活動,在台灣就有許多負面的訊息四處流竄;沒想到,連學校的自治市長選舉也會如此。我們原本以為學生時代的競選活動應該是單純與乾淨的,沒想到許多大人的選舉花招、小動作,在學生之間還是時有所聞。我們針對選舉活動中的幾個部分(投票方式、競選文宣、拜票活動、人情壓力)讓中年級學生票選,統計資料如下,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訊息:





















圖三 選舉活動的爭議

首先,三年級的學生對投票方式勾選「有爭議」的比例頗高,經了解是因為首次參加投票活動,不了解投票方式,且因而深怕自己的票變成廢票,所以對「爭議」中「投票方式」選項誤解讀為對投票方式的不了解,而非對投票方式有意見。
    再者,基本上只要候選人有文宣品、有拜票動作,都是會對中年級學生的選擇產生些微的改變。但是中年級學生對競選文宣的數量跟拜票活動的時機,讓他們產生困擾,有些意見。候選人可能希望三年級學生能夠多認識他們一些(畢竟隔兩屆,比較不熟),對三年級的文宣攻勢可能多了一些,這樣反而對三年級的學生產生程度上的困擾。而四年級的學生可能跟競選團隊的學生年齡較相近,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所以在人情壓力上會顯著的造成他們的困擾。在研究後期我們才發現,這次的參選人當中,有數名是學校老師的孩子,而他們的家長有沒有因此形成另類的「人情壓力」,則不在我們這次的研究範圍當中。
    總結以上推論,我們認為學校的選舉活動,已經趨近於大人的選舉活動方式,這個訊息等於告訴學校的老師們,在民主法治教育的推動上需要更為積極才是。

  六、理想的自治市長個人條件
    無論政見的好壞,不管選舉的花招與人情的壓力;我們還是認為學生是理性的,是能夠選賢與能的。所以,在調查之下我們發現,無論中年級學生在情感與理智上如何被煽動與操弄,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候選人需要具備以下特色(如表六):

表六 候選人的個人特質與受歡迎的程度
年級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年級
性別
選項
次數
百分比
課業
13
20.3

課業
9
14.8


人緣
32
50.0



人緣
28
45.9


體育
11
17.2



體育
9
14.8


長相
2
3.1



長相
3
4.9
課業
13
21.1

課業
12
16.9


人緣
32
51.6



人緣
32
45.1


體育
3
4.8



體育
6
8.5


長相
1
1.6



長相
4
5.6

    一般傳統校園劇中所呈現的學生會長都是屬於那種功課好、長相優,男生甚至個個都是體育健將的那種人。但經過調查之後我們發現,有效的統計資料當中,呈現出「人緣」的好壞才是中年級學生心目中理想自治市長的主要特質!我們推論可能是因為學生都比較希望是自己的朋友當選如此重要的職位,但這並無法反映出該校學生成績好的則人緣不佳這樣的推論,只能剛好與前述的「選舉活動爭議」產生一些有趣的關連。尤其在學生活動中,這樣的選項表示「選賢與能」這句話在學生心目中的定義,等於好朋友就是賢能一般。這樣的發現讓我們覺得有些擔心,雖然自治市長在學校並沒有真正的價值與位置,但是至少等於一種榮譽的象徵;具選舉權的人選擇自己「喜歡」的人作為自治市長天經地義,但是「喜歡」的代價很高,這幾年的台灣選舉,我們都感觸良多。


柒、結論與建議
    在這個研究當中,我們觀察到中年級學生身為具投票資格的參與者在參加「自治市長選舉」活動中的思考向度跟身為競選團隊的五年級學生思維不同的地方,也因此可以藉由這個研究提供未來的候選人一些參考與建議。
  一、競選前的準備工作
    由於競選活動大多在每學年度的下學期,候選人可以及早將政見擬定,提供競選團隊參考。擬定政見時如果可以,與熟識的中年級學生討論,會有不同的想法產生。由於年級的差異,候選人認為的「牛肉」不見得受中年級學弟妹的親籟,因此了解中年級學生的思維,並以本研究的結論─舉辦多樣的校園活動為號招,必能增加中年級選舉人的目光。
  二、選舉過程中的努力
    中年級學生與高年級不見得認識;因此,積極有效率的拜票活動是有效果的。三年級學生喜歡文宣品,而四年級學生則喜歡候選人在螢幕上的表現!
    所有中年級學生都希望能夠與候選人做第一類接觸,所以候選人需要多花時間在中年級教室前與中年級學生接觸,會有不錯的宣傳效果。雖然有爭議,但是如果能送送小禮物給他們,對選情有是會有正面的影響的。
  三、人情壓力的適時運用
    中年級學生認為,一個好的自治市長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人緣」;加上中年級學生在不太認識候選人的情況之下,旁人的建議,或是認識的朋友推薦下,比較容易將票投給別人推薦的人。因此,選舉過程中,運用中年級「樁腳」協助宣傳,也是一種有效的選舉策略。
    本次問卷中有請中年級學生預測當選者,而這樣的預測效果十分的準確,可惜無法運用有效的統計方式呈現相關性,無法達到有效預測的實徵性,十分可惜。我們建議可以依照本研究做另一個平行研究:運用問卷方式勾選理想候選人的對照問卷,如果未來的研究者想要繼續研究下去,是可以這樣改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